每個窗戶圖片都有一段歷史 故事


青花花間龍紋盤
17世紀末-18世紀初/清朝/中國
盤龍花紋設計
藍釉青花瓷 Alan Renshaw遺贈1975 285.1975
新南威爾士州美術館
據中國的傳說,自黃帝擊敗附近的一個部落,並且以敬奉龍為自己的圖騰以來,龍在中國文化,動物神話中一直享有無以倫比的地位。 千年以來,中國統治者和平民百姓都敬奉及崇拜龍作為其國家的神聖像徵。
考古學發現龍紋圖案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表明該生物曾在中國史前時期作為某些氏族和部落的圖騰。 龍開始被視為能控制雷聲,雨水和彩虹,超自然力量的支配者。 祈求龍的恩寵是為了防止疾病的侵襲,確保豐收並為日益發展的農業社會帶來繁榮。 宗教人物,如薩滿祭司或修仙練道的道教,都祈求龍與天地相連,以確保其信徒的來世。
在中國為大一統的長期鬥爭中,許多國王和皇帝都聲稱自己是龍的後代,以使他們的統治合法化並鞏固其統治地位。 從十三世紀開始,龍身圖案成為了朝廷統治者的專屬用品
在用於此櫥窗圖形的畫面中心,是一條五爪下降的龍,在蓮花間飛馳。 側面花卉圖案是兩朵菊花和六朵牡丹花。 瓷器上的花卉圖案中的龍圖案最早出現在五代(906-960年)的陶器上。 此圖案在明朝時非常流行,主要使用青花瓷,並且在清朝經常被複製。 蓮花是中國設計中最常見的花卉,被儒家學者視為純潔和正直的象徵,也是佛教的象徵。應用分別代表秋天的菊花和春天牡丹,隱喻 了“陰”和“陽”的周期性的關係。
Yin Cao
March 2021
1938年1月5日(星期三),一條巨龍乘著彰德船(the Changte)從香港運抵悉尼。 這條巨龍將成為2月24日在展覽會上舉行中國慶典的明星景點,是悉尼華裔居民對澳大利亞建國150週年慶典的貢獻。 但在此之前,巨龍的“小兄弟”卻在市政廳舉行選美賽的表演首先搶了風頭,大受觀眾歡迎。 表演持續了一個多星期,從2月14日星期一晚上開始,至星期六日場表演後才結束 。

正如報紙所報導:“小兄弟”可不是小龍。 它是一隻醒獅,框中圖像所顯示,舞獅是由兩個人表演,一個人舞獅頭,一個男孩舞獅身。 還伴隨著一個中國樂隊,在Surry Hills華人共濟會大廳舉行了一場彩排。

The Sydney Mail (NSW: 1912 - 1938), Wednesday 2 March 1938, page 5. Mitchell Library, State Library of NSW.
獅子舞是一隻醒獅由一個男人與一個男孩進行表演,八個華裔女孩協助。一支中國樂隊在大廳裡緩慢地演奏著,醒獅隨樂起舞。 音樂從緩慢而單調的節奏上升到激昂的節奏,使到200名觀眾站起來,醒獅扭舞到大廳的每個角落。長達 四分鐘歡呼喧鬧聲震耳欲聾,人群幾乎興奮不已。

乘彰德船( the Changte)而來的明星巨龍引發了慶典高潮。龍皮是紙製,骨用竹子,身長140英呎(43米),九十個工人三班制,共用了三十個輪班作業時間製成,巨龍於2月24日晚上在悉尼展覽會工業廳表演。
約40,000名悉尼居民擁擠在大堂,入座後,仍有數百人要坐在樓梯上,並且還有10,000人被拒之門外。“Tramwaymen(原文,有軌電車公司雇員)說,他們從未見過展覽會進行夜間表演,這麼多人帶來的壓力”。

當泛光燈熄滅,表演大廳馬上被數十人提著代表動物、鳥類、魚類、水果、蝴蝶,甚至悉尼海港大橋的燈籠照亮 —— 老虎、大象、馬、山羊、孔雀、鴿子 ······,七輛展示中國戲曲和歷史的花車。巨龍長長的龍身掛著數百個細小的鈴鐺,在燈籠之間舞動盤旋。那天晚上最後節目,是特為這次慶典從香港運來的煙花匯演。
中國慶典獲得巨大成功,收益捐給澳大利亞醫生、護士及一輛裝備精良的救護車,派往中國,作為1937年7月日本侵華後對中國的援助。1938年2月,仍然由中國控制,尚未淪陷上海周邊地區,遭到日軍飛機轟炸和炮轟,造成平民嚴重傷亡,如今新聞媒體稱為“南京大屠殺”。世界各地有華人的社區的地方,都成立向中國提供援助的組織。

在展覽會上為悉尼人表演的巨龍成了中國人反抗侵略的像徵。中國龍,像徵著力量和勇氣,永遠不會被日本侵略者所擊敗。來自香港的巨龍在新南威爾士州各地巡迴演出,參加許多籌款活動,包括在1940年11月16日星期六晚上在Newcastle(紐卡素)運動場的表演,幫助新南威爾士州中國婦女救濟基金會(the NSW Chinese Women’s Relief Fund)籌募,該基金會是向中國提供援助的註冊慈善機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是戰略上重要的盟友,當美國和澳大利亞軍隊穿越太平洋和東南亞地區時,中國戰場牽制了日本大部分軍力。中日戰爭始於珍珠港戰爭之前四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澳大利亞開始實行有別於大英帝國的外交政策。1941年10月,以示中國在當時的重要性,澳大利亞政府第三次派外交人員前往中國中部重慶(Chungking / Chongqing),戰時中華民國首都 (1937年11月至1946年5月)。
時至今日,叮叮噹噹的樂聲、舞龍、煙花匯演,精彩壯觀表演場景和純娛樂活動仍然有能力將澳大利亞社區團結在一起。
您有親友參加1938年國慶遊行或這些慶祝活動的照片或紀念品?
請與博物館聯繫:
[email protected]
Peter Hack
March 2021
References:
Sydney Morning Herald (NSW: 1842 - 1954), Thursday 6 January 1938, page 8
Sydney Morning Herald (NSW: 1842 - 1954), Friday 4 February 1938, page 9
Daily Telegraph (Sydney, NSW:1931 - 1954), Wednesday 9 February 1938, page 2
Sydney Morning Herald (NSW: 1842 - 1954), Friday 25 February 1938, page 7
Sydney Mail (NSW:1912 - 1938), Wednesday 2 March 1938, page 5
Newcastle Sun (NSW: 1918 - 1954), Thursday 7 November 1940, page 5
Newcastle Sun (NSW: 1918 - 1954), Friday 15 November 1940, page 2
Bagnall, Kate (2015), The Chungking Legation: Australia’s diplomatic mission in wartime China, Melbourne: Chinese Museum
Fitzgerald, Shirley (2008), Red Tape Gold Scissors; The Story of Sydney’s Chinese, Sydney: Halstead Press (pp. 175-176).


這可能是一九四零年代初的相片。Agnes Lumbewe (1889 -1950)坐在前排中間,身穿精美的繡花長袍。在她周圍是“金龍首次社交舞會”的参加者,地上坐著女伴童。
每年舉行的“金龍首次社交舞會”已有四十年歷史,並且在1930年代末期為中國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籌款和1940年初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孤兒籌集資金。
1938年7月21日第一次在悉尼Trocadero舉行“金龍舞會”,被暱稱為“The Troc”是一間特設藝術風格的舞蹈和音樂廳,最多可容納2000人,它1936年開業,一直運營至1971年。
用以慶祝150週年慶典(見“舞獅”)的中國龍,幾個月前剛運抵悉尼。龍是此次舞會核心裝飾和籌款活動的標誌,被同類社區舞會採納為“吉祥物”。1938年舞會所籌集的款項捐獻給澳大利亞醫生、護士和設備齊全的救護車,以運往中國,幫助抗日戰爭。

Agnes Lumbewe 是“金龍舞會”委員會成員,在某些時候可能是主席。Agnes 還是新南威爾士州中國婦女救濟基金會(該基金會, NSW Chinese Women’s Relief Fund )兩名財務主管之一,另一位是Keziah “Kiss” Young Wai,該基金會成立於1937年,在日本侵華後向中國提供援助。

該基金會是一個極高效率及有相當成效的組織。1937年11月20日《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發表了一篇報導:自九月初以來,該基金會已通過私人聚會和認購等方式,共募集了近1,000鎊,這使該基金會能夠在短短兩個月內將價值600鎊醫療用品運往中國,按今天的價值計算,將值57,000元。醫療物資從Elliotts & Australian Drug Pty. Limited of 20-22 O’Connell Street, Sydney醫療用品批發商處購買,所購物資適用於現場救護站或醫院,全部是適用於傷亡而不是醫療疾病的物資 — 基本的手術器械,大量的消毒劑,繃帶等,都反映了1930年代後期的基本醫療能力。
新南威爾士州州立圖書館檔案資料記錄了1937年10月至1941年4月間,該基金會寄往中國20批援助物資的詳細信息。運往香港的貨物大部分由二手衣物組成,包括二手衣服及鞋子、大米、牛奶(罐裝或粉狀)、魚肝油、毛毯和二手縫紉機。1937年12月上旬,26大包和8箱舊衣物由“Nellore” 船運往香港。該基金會初期的運作,似乎主要推動收集衣物。每批貨物都有幾箱和幾包衣物,26包衣物是龐大貨物。因急需為逃避日軍而流離失所的難民提供衣物。而且我們知道衣物確實來源。檔案資料記錄有感謝信列表,姓名地址。捐助者不僅僅是澳洲華人,而絕大多數是普通澳大利亞人民,這反映出公眾輿論轉向反對日本。
1938初,“南京大屠殺”之後,戰時兒童和孤兒營養不良,香港提出特別要求;他們需要魚肝油和奶粉。1938年5月,43箱奶粉和10桶魚肝油由“彰德”船(the Changte)運往香港。加水還原後,將會有很多牛奶。根據計算,10桶魚肝油相等於1,590升。1938年,悉尼可能會缺少魚肝油!
舉辦慈善義賣遊樂會通常是成功籌募資金方法之一。1937年11月19日,該基金會在悉尼市政廳舉辦大型“東方賣物會”(Eastern Fair),由悉尼澳洲英國教會(1981改名為 澳洲聖公會)主教Howard Mowll 主持開幕。收益來自15個遊戲攤位,其捐贈和抽獎活動共計186鎊10先令20便士(£186 10s 9d),雜貨、水果和堅果34鎊16先令8便士(£34 16s 8d)。其他織物、舊雜物、精美商品和蛋糕等攤位都取得很好的成績,以上所有物品都是捐贈的。支出費用為20鎊6先令9便士( £20 6s 9p),最大的一筆支出是市政廳租金10鎊12先令6便士(£10 12s 6p) – 不到$1,000 ($995)。攤位設施是從長老會教堂租用,基金會需支付1鎊10先令(£1 10s)搬運費。此次賣物會共得盈餘166鎊4先令(£166 4s)。

一張166鎊4先令(£166 4s)支票交給紅十字會,今天約值$15,600,一次賣物會得到如此收益是非常可觀的!三名基金會委員會成員在悉尼晨鋒報(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的照片中,秘書Miss Margarite Kaw,主席Mrs James Ah Chuey和財務主管Mrs Tart Lumbewe。按當時習俗,丈夫去世後, 遺孀就會將丈夫名作自己名。因此,Mrs Tart Lumbewe 在丈夫去世後轉稱為Mrs Agnes Lumbewe。同樣,Rose Chuey用丈夫的名,轉稱Mrs James Ah Chuey, James Ah Chuey (黃柱穩)是Riverina 地區成功的羊毛經紀商,後移居Cremorne,成為悉尼華人社區與華人共濟會領袖。
您有沒有與金龍舞會或新南威爾士州中國婦女救濟基金會關聯的親戚?您是“首次社交舞會”參加者,或者你是的親戚?您還有沒有認識其他人參加“首次社交舞會?您有這些活動的照片或紀念品?
請與博物館聯繫:
[email protected]
Peter Hack
March 2021
References
Chinese Women's Relief Fund records, 1937-1941, MLMSS 10277, Mitchell Library, State Library of NSW
The Mei-Lin Yum Gift, 2021, Museum of Chinese in Australia Limited
Daily Telegraph (Sydney, NSW: 1931 - 1954), Saturday 20 November 1937, page 11
Sydney Morning Herald (NSW: 1842 - 1954), Saturday 5 March 1938, page 14
Sydney Morning Herald (NSW: 1842 - 1954), Saturday 18 June 1938, page 19
Daily Telegraph (Sydney, NSW: 1931 - 1954), Thursday 23 June 1938, page 7
Sydney Morning Herald (NSW: 1842 - 1954), Thursday 13 October 1938, page 7
郭(Gwok)Ah Poo大約於1843年出生在珠江三角洲石岐鎮(Shekki / Shiqi)附近。
Ah Poo被1850年代發現金礦的消息,吸引到了“新金山”。根據1861年《中國移民條例和限制法》頒發的證書,他是1862年2月底,到達新南威爾士州。
Ah Poo曾在Tambaroora(靠近Hill End)的Turon金礦區,以及後來在Braidwood和Shoalhaven River等地區嘗試運氣,但就像他的大多數同伴一樣,他尋金並沒有成功。1876年1月,他在 Nowra下游的 Numbaa 做園丁(種植果蔬),當時他在 Terara 附近的衛斯理教堂(Wesleyan Church)與 Emma Ann Lowe 結婚。
Emma出生於悉尼Swan Street,這街道現為世界廣場塔所在地。1857年,Emma七歲時成為孤兒後被同母異父的姐姐Louisa在Terara撫養成人。
Louisa Amelia Lowe於1865年嫁給了一個名叫Manni‘John’Utick 的中國丈夫,他是來自廈門(Amoy / Xiamen)第一批契約勞工之一。他們的婚姻非常成功,因而他們可以接納Emma的中國丈夫 。
George Ah Poo和 Emma 在1877年出生的頭胎孩子Elizabeth夭折。他們的長子Herbert William於1878年5月出生在Milton(靠近Ulladulla),次女Lily May 1880年出生和Jessie生於1882年。
1882年底,Ah Poo 居住在 Lake Conjola 時,向殖民地秘書辦公室提出申請,要求歸化為英國公民。 1883年2月12日,Ah Poo宣誓效忠,並以一鎊(£1)的費用從地方法官 Thomas Hobbs那裡收取了入籍證書。
為響應悉尼西北部對熟練園藝師的需求,George和Emma在入籍不久後,便將全家帶到North Parramatta。 George在這裡繼續成功地運用了自己的技能,從Pye’s Rocky Hall estate 租借土地。成為蔬菜農場和果園經營者。 這對夫婦還有五個孩子:Emmeline(1885),Clara(1888),Alice(1890),Arthur(1893)和Maude(1894)。
Lily May Ah Poo於1896年6月在聖約翰大教堂(St John’s cathedral)與鄭蕃昌( Henry Fine Chong)結婚;報紙報導此事時稱George是“富裕的中國人”。同年的九月,Emma Ah Poo的名字出現在Parramatta,Thomas和Betts街拐角處的一間小屋的合同上:這座房子後來被命名為“Turon”。
George and Emma以及全家的另一幅肖像照片(均為Powe Family Collection的一部分),大約是在這個時候(大概是在他們新家的後院)拍攝的,當時他是五十多歲和她大慨是四十歲。從他們的衣著中可以明顯看出,這個家庭有著“英國人”的生活方式,而且他們確實相當富裕。
據當時報紙報導顯示,George Ah Poo對自己在殖民社會中的地位充滿信心,願意利用法律起訴攻擊者並捍衛他作為英國公民的權利。同時,他與氏族之間的聯繫依然牢固。他很有可能曾為郭氏家族(Kwoks)(郭葵Paul Gock Quay,郭泉Philip Gockchin和郭順William Gockson)提供工作機會,他們後來在悉尼禧市(Haymarket)建立了永安公司(Wing On),然後將其商業思維帶回香港和上海。
Gwok Ah Poo於1923年4月去世,被安葬在六福墳場(Rookwood Necropolis):他的墓碑上刻著 “George Ah Poo(Harper)”。 Emma 'Grannie' Harper於1931年與George合葬。
Brad Powe布來德·歐
2021年2月